电影三摩地 第二部 非你所想
高分推荐

三摩地 第二部 非你所想

影片信息

  • 片名:三摩地 第二部 非你所想
  • 状态:HD中字
  • 主演:阿尔多斯·赫胥黎/约瑟夫·坎贝尔/
  • 导演:Daniel Schmidt/
  • 类型:纪录片/
  • 年份:2018
  • 地区:美国/
  • 语言:英语
  • 上映:2018-05-04
  • 时长:71分钟
  • 更新:2024-05-17 18:12
  • 剧情:三摩地电影。第二部分(这不是你想的那样)是探索三摩地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分。<br>《三摩地 第二部 非你所想》该片于2018年上映,由Daniel·施密特执导,相关角色包括阿尔多斯·赫胥黎和约瑟夫·坎贝尔。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9.2分。推荐看看!<br>1.停止思考获得三摩地。认识自我就是保持静止。保持安静并知道我是神。 2. 保持和平和觉知主义。 3、无中生有。
阿尔多斯·赫胥黎 / 约瑟夫·坎贝尔
  •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立即播放  量子云

选择来源

  • 量子云
  • 量子云 三摩地第二部
7.0
网友评分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9.2660次评分
7.0
网友评分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9.2660次评分
给影片打分《三摩地 第二部 非你所想》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我也要给影片打分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首页电影三摩地 第二部 非你所想

猜你喜欢

  • 6.02017
    HD高清
    Tanya Mahar,勒内·笛卡尔,阿尔贝·加缪,唐纳德·特朗普,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 7.02021
    HD中字
  • 7.02015
    1080P
    大左,姜潮,穆婷婷,肖旭,张磊,侍宣如
  • 2000
    第二部
    罗伯特·德尼罗,本·斯蒂勒,特丽·波洛,布莱思·丹纳,欧文·威尔逊
  • 1988
    第二部
    莱斯利·尼尔森,普瑞希拉·普雷斯利,里卡多·蒙特尔班,乔治·肯尼迪,O·J·辛普森,苏珊·博宾,南希·马钱德
  • 1988
    第二部
    布鲁斯·威利斯,邦妮·比蒂丽娅,雷金纳德·维尔约翰逊,保罗·格里森,威廉·阿瑟东,哈特·巴克纳,詹姆斯·繁田,艾伦·瑞克曼,亚历山大·乔杜诺夫,安德雷斯·魏斯涅夫斯基,小克拉伦斯·吉尔亚德,Lorenzo,Caccialanza,丹尼斯海顿,阿尔·梁,Gary,Roberts,Hans,Buhringer,威赫姆·冯·霍姆伯格,罗伯特·戴维,格兰德·L·布什,里克·杜科蒙,Matt,Landers,Anthony,Peck,玛丽艾伦泰勒,Harri,James,Selma,Archerd,瑞贝卡·布罗萨德
  • 10.02022
    1080P
    萨莉·哈姆森,Anneke Blok,Markoesa Hamer,阿德·范·肯彭,Edon Rizvanolli,Willemijn Kressenhof,Fred Goessens,菲·阮,Albert Secuur,Johan Fretz,Brent van Baardwijk,Noor van der Velden,Hansje van Welbergen,Nick Vorsselman,亚历山大·维尧姆
  • 2018
    1080P
    Pilar,Gamboa,Elisa,Carricajo,劳拉·帕雷德斯,Valeria,Correa
  • 2016
    1080P
    贾克琳·弗莱明,布瑞恩斯塔夫,Blaine Kern III,Peyton Wich,Lucky Johnson,Evan Daigle,Jaden Francis,Sophia Dietzel
  • 9.02014
    1080P
    泰·亚历山大,Henree Alyse,莉莎·博内特,Kenneth Dale Borill,克里斯·勃朗宁,Charlie Brumbly,林登·奇尔斯,Michael Hayes,兰斯·亨利克森,罗伯特·莫洛翰,杰森·莫玛,蒂莫西·V·墨菲,迈克尔·雷蒙德-詹姆斯
  • 9.02014
    HD中字
    伊桑·霍克,Seymour Bernstein
  • 5.01994
    HD中字
    玛丽莎·托梅,小罗伯特·唐尼,邦尼·亨特,乔昆姆·德·阿尔梅达,费舍·史蒂芬斯,比利·赞恩,亚当·勒费弗,约翰·本杰明·西基,希芳·法隆,安东尼娅·雷伊,Phyllis Newman,Denise Du Maurier,坦咪·米诺夫,Harry Barandes,Jessica Hertel
  • 8.02008
    1080P
    史蒂夫·库根,娜塔莉·阿门努拉,梅罗妮·迪亚兹,伊丽莎白·苏,凯瑟琳·基纳
  • 2012
    HD中字
    拉菲·斯波,詹·穆瑞,大卫·莫瑞瑟
  • 7.02008
    1080P
    萨尔瓦多·阿布鲁齐斯,Simone Sacchettino,Salvatore Ruocco,Vincenzo Fabricino,Vincenzo Altamura,Italo Renda,Francesco Pirozzi,Antonio Aiello,Vincenzo Caso,Anna Sarnelli,Gianfelice Imparato,玛丽亚·纳齐奥纳莱,萨尔瓦多·斯特里亚诺,托尼·塞尔维洛,福图纳多 塞林诺,萨尔瓦托雷·坎塔卢波,吉格欧·莫拉,Riccardo Zinna,西罗·佩特隆,Marco Macor,Alda D'Eusanio
  • 2022
    完整版
  • 7.02018
    HD
    杨玏,归亚蕾,邱林,徐才根,陶慧敏,马伊琍,史可,白雪,史航,谈莉娜
  • 2016
    高清
    贾克琳·弗莱明,迈克尔·帕特里克·金,佩顿·威奇
  • 2023
    1080P
    杨廷东,秦牛正威,周展翅,李易泽,吴靖萱,董羽生,李军,马佳玮
  • 7.02022
    1080P
    夏恩·韦斯特,西奥·罗西,乔丹·克莱尔·罗宾斯,伊莲娜·郁安科,塔希拉·谢里夫,爱默生·摩尔,朱利安·费德,Niki Kerro,Dillon Jagersky,Ryan Stasyshyn,Shah Kahn,Scott Phillips,Keith Barnes

为你推荐

 换一换

精彩评论

  • 庄子丘

    庄子丘回复《三摩地》非你所想

    2024-04-30 05:19:51
    纵观历史,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导师都相信,人类最本质的真理并不在于拥有特定的宗教或精神文化。这个真理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诗人鲁米说:不升不落的月亮在哪里?那个永远与我们同在或离开我们的灵魂在哪里?不要说它在这里或那里。
    除了能看见的眼睛之外,所有的创造物都是“那个”。在《巴别塔》的故事中,人类分裂成无数的语言、信仰、文化和爱好。 “巴别塔”的字面意思是“上帝之门”,这扇门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有限的自我结构。那些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本质、超越名称和形式的本质的人,可以一睹大门内的神圣秘密。
    盲人摸大象这个古老的寓言经常被用来形容人们面对同一个真理却有不同想法的情况。盲人一行人触摸了大象的不同部位,获得了一些关于大象的知识。摸象腿的人说大象就像一棵树。摸过大象尾巴的人说大象就像一根绳子。那些摸过象牙的人说大象像一根矛。摸大象耳朵的人也说大象就像一把大扇子。触摸大象身体的人坚称大象就像一堵墙。问题是我们只看到大象的一部分,但我们相信我们所知道的就是真相。我们没有承认或意识到每个人的经历只是对同一头大象不同部位的理解。永恒的哲学是认识到所有精神或宗教文化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宇宙真理,一个神秘且超越人类思维的真理,所有精神知识和信条都以此为基础。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总结了永恒的教义:“所有宗教的终极目标是在灵魂中实现上帝。这就是共同的宗教。”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所说的“上帝”一词是指超越人类有限思维的神秘真理。要实现“真实的自我”或内在的“自我”,就必须认识到人类的独特性。每个灵魂都有潜力表现出更高层次的意识,从沉睡中醒来并认同形式。作家和预言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因《美丽新世界》一书而闻名。他还写了另一本书,名为《长青哲学》。在其中,他提到了一种在整个历史中反复出现的教义,并以其所属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写道: 永恒的哲学以最简洁的形式用梵语成语“那就是你”来表达。 “我”或永恒存在的“我”是梵心——一切客观存在的最高标准。每个人的最终任务是亲自探索真相并了解自己是谁。
    每一种传统文化都像钻石的一面,以独特的视角反映着同一个真理。同时,彼此产生共鸣,互相印证。无论语言或概念体系如何,所有秉持永恒教义的宗教都告诉我们,我们与一种更伟大、非凡的力量相连。我们可以从一个或多个来源学习和接受有关真理的教义,而不需要认同它们。据说所有真正的灵性教义都只是指向终极真理的手指。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于那些教义和信条,我们就会阻碍我们的灵性进化。要认识到超越一切观念的真理,就必须放下一切执着和执着,放下一切宗教观念。从自我的角度来看,引导你进入三摩地的手指直接指向地狱。圣十字若望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想知道脚下的路,就必须闭上眼睛,在黑暗中行走。”
    三摩地始于跳入未知。古代传统中说,要证得三摩地,必须将意识彻底远离一切事物、一切外在现象、一切有限的思想和知觉,从而走向觉悟、走向内在本源、走向本心或人的本质。在本片中,我们所说的“三昧”,指的是超越人类思维的真理,也就是号称“涅槃无余”的最高三昧。
    在“涅槃无余”的状态下,“自我”的活动和一切探索活动都停止了。它可以这样估计和描述:你靠近它,它就走开;你靠近它,它就远离你。当你离开它,它又回来;没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没有存在和不存在的区别,也没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对于头脑来说,这绝对是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当“自我”重新出现时,就会空虚,重生,一切都是新的。当我们继续前进时,只剩下神圣的回味。
    古代文化中的三摩地有很多种,随着语言的变化,造成了很多混乱。我们使用“三摩地”一词来指代超越人类思维的联系状态,但我们也可以使用其他文化中的词语来表达它。三摩地(Samadhi)是一个古老的梵语词,常见于古印度吠陀、瑜伽和数论文化中,并渗透到许多其他文化体系中。
    三摩地是帕坦伽利所教导的“瑜伽八支”的第八支。也是佛所说的“八正道”中的第八道。佛陀称之为“正定”,也就是“脉”。自我思考的停止。帕坦伽利将瑜伽或三摩地称为“心灵的停止”,意思是“意识的漩涡停止旋转”。也就是说,知觉脱离了整个思维机制。三摩地并不意味着任何概念,因为要证得三摩地,必须放下所有概念思维。
    不同的宗教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种特殊的联系状态。事实上,“宗教”这个词本身也是如此。在拉丁语中,“宗教”的意思是“重新结合”或“重新连接”,这与“瑜伽”的含义类似。 “瑜伽”的本义是“连接”,将世界与解脱的彼岸连接起来。在伊斯兰教中,“伊斯兰”一词在古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对神灵的服从或祈求,也意味着完全的谦卑或对“自我”的服从。
    基督教神秘主义者,如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圣特蕾莎和圣十字约翰,都描述了与上帝和内在神圣王国的超然结合。在《多马福音》中,基督说:“天国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天父上帝,天国无处不在,但世人看不到。”从永恒学说的角度来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普罗提诺、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的著作都指向了同一点。一个事实。普罗提诺教导说,人类最伟大的努力就是引导灵魂达到完美的最高境界并与上帝结合。
    拉科塔圣人黑麋鹿曾经说过:“最高、最重要的平静就是认识到自己与宇宙及其能量合而为一,认识到宇宙的中心有一个伟大的灵魂,而这个灵魂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无处不在。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平静,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在觉醒的道路上,除非我们进入三摩地,否则总是有两个极端或两个门要进入,两个维度:一个通向纯粹的觉醒,另一个通向表象世界。向上会导致开悟,而向下会导致混乱和所有可见或不可见的幻象。
    至于相对与绝对的区别,可以用印度圣人尼萨尔伽达塔的话来解释:“智慧是知道自己一无所有,爱是知道自己拥有一切,我的生命在两者之间前进。 。 ” 这种联系创造了一种新的、崇高的意识。这两个极端的联系或联系,或者二元认知的崩溃,产生了新的东西。然而,所生者皆空,所生者未曾生过。觉醒之花带来了新的理解,你可以称之为永恒的“三位一体”。上帝、父亲,或者那个超越的、不可知的、永恒的状态,与神圣的女性能量相连,这就是所有的变化。这种联系导致了神奇的转变、死亡和重生。
    在吠陀教义中,这种独特的联系体现在两种最基本的能量中:湿婆和萨克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联系的名称和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这种联系带来了一种新的、崇高的意识,一种新的存在于世界的方式。两个极点汇聚成一种无中心、不受限制的宇宙能量,这就是纯粹的爱。不再有什么得失,因为什么都没有,但却无比完整。
    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秘学派、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的精神文化、古埃及的宗教、古代非洲的努比亚和凯马特文化、世界各地的萨满传统或土著文化、古希腊神秘主义、诺斯替主义、非二元论、佛教、道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最深刻的精神认识。引导其弟子证得三摩地。三摩地这个词的本义是指实现万物一体的状态,也就是联结,自己各方面的联结。但不要混淆对三摩地的真正认识和理智的理解。正是你的沉默和空虚连接着生命螺旋的各个层面。正是通过这些古老的三摩地教义,人类才能理解所有宗教的共同根源,并再次与生命的螺旋、伟大的精神、佛法或道保持一致。
    生命螺旋是从微观到宏观的桥梁,也是从DNA到内在能量莲花,再通过脉轮到达银河旋臂的桥梁。灵魂的各个层面都通过这个螺旋显现出来,像永恒的手臂一样存在和探索。真正的三摩地是认识到自我的各个层次和灵魂的各个层次都是空的。生命的螺旋是二元性的纠缠,是生死轮回的永恒运动。有时我们忘记了我们与生命之源相连。我们的视野非常狭窄,把自己限制为一个在地球上爬行的生物,只是为了再次完成回到原点、回到无所不在的中心的旅程。
    庄子说:“当这与那没有对立时,你就会得到道的本质,站在生命螺旋的中心,然后你就能见证万物的无限。古老的咒语“唵嘛呢呗美”哼”它蕴含着一种诗意,当一个人觉醒或者意识到莲花里有宝物的时候,他的本性就会从灵魂中觉醒,从真理中觉醒,这就是真理。”“什么是?”上如下,下如上。”我们可以类比地理解思维与静止、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理解三摩地非概念本质的一种方法是使用黑洞的类比。在传统理论中,黑洞被描述为一个具有强大引力的空间,光和物质都无法逃脱。新理论认为,所有物体,从最小的微观粒子到星系等大型宏观结构,其中心都有一个黑洞或神秘奇点。根据这个新理论,我们将无处不在的中心比作黑洞。在禅宗中,有很多诗句和公案可以让我们直面无门之门。只有穿过那无门的门,才能证得三摩地。
    黑洞的“事件视界”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限制之外的观察者无法看到限制之内的事物。换句话说,“事件视界”内发生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未知的。可以说,黑洞的“事件视界”与无门之门非常相似,是“自我”与“无我”之间的临界点。一旦跨过事件视界,就不再有“我”了。黑洞的中心是一个一维的“奇点”。这个无穷小点的质量相当于无数个太阳。虽然它的质量无限大,但却是一个比一粒沙子还要小得多的极小宇宙。 “奇点”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深刻存在。根据物理学理论,不存在运动,也不存在物质。总之,它不属于感性世界,但也不能简单地用静止来形容。它超越了运动和静止。当你认识到这个中心无处不在但并不存在时,二元性就消失了,即空与有,生与死。这个极其神秘的中心点,可以称为连动之静,也可以称为包容万物的虚空。道家老子曾说过:“玄妙又玄妙,奇事之门。”作家、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描述了一种轮回的象征,这也是永恒哲学的一部分,他称之为“世界的轴心”。 ,即世界的中心点或最高的山峰,世界围绕它旋转,运动与静止在这一点并存。从这个中心长出一棵郁郁葱葱的开花树,一棵连接整个世界的菩提树。就像太阳被吸进黑洞一样,当你接近这个伟大的真理时,你的生活开始围绕它旋转,“你”就开始消失。当你接近这个“自我”时,自我结构可能会很可怕。如果你的思想没有被触动,如果自我没有被触动,你必须愿意面对你强大的恐惧,同时接受你内在的力量,照亮你潜意识的恐惧和隐藏的奇迹。响应时间越长,那么无意识中出现的所有现象都会消失,在整个心灵旅程中,这是最需要信仰的时候。
    这里的信仰是什么意思呢?信仰和信念是不同的。信仰是在精神层面上接受某种能带来安慰和确定性的东西。信念是用心灵标记或控制体验的方式。另一方面,信仰是保持一种完全空虚的状态,接受无意识中出现的一切。信仰完全服从“奇点”的吸引和“自我”的消解或瓦解,从而穿过无门之门。银河系结构的演化取决于其黑洞的大小,就像你的演化取决于你的“自我”,奇点,也就是你的本性。
    我们看不到黑洞,但我们可以通过黑洞周围物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它影响物理世界的方式来识别它。同样的,我们也看不到自己的本性。 “我”不是一个东西,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所引起的行为。正如铃木禅师所说:“严格来说,没有受启发的人,只有受启发的行动。”我们看不到它只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到它。我们看不到它,因为三摩地就像一个黑洞,既不是空的,也不是物体。它是事物与非事物之间二元对立的消失。通往那个伟大真理的门没有门,但通往那里的路却有无数条。
    这些道,也就是佛法,就像无尽的螺旋,无始无终。
    没有人可以通过那扇没有门的门。头脑从来不明白如何进入,也永远不会。既然没人能通过无门之门,那就打消这个念头吧。三摩地是无路之道,是金钥匙。对自我结构的认同导致内在与外在的分离,而三摩地就是这种认同的停止。有许多描述自架构的分层模型,并且它们仍在不断发展。这里我们将使用一个古老的模型。在《奥义书》中,灵魂的外层被称为“能量层”。 “能量位面”就像一面镜子、一个自我结构、一层面纱或一个幻象。如果我们认同它,我们就会阻碍一个人真实本质的实现。
    当大多数人看到自己的倒影时,他们相信那是真实的自己。有一面镜子反映物质层面——物质身体;另一面反映心灵的镜子——思想、直觉和知觉。内在能量或生命力的另一层反射,当向内看时可以检测到。还有一个镜像想象层次,这是思想或智慧的更高层次,还有超意识层次或无二乐层次,这是最接近三摩地的层次。事实上,“自我”可以分为无数层镜子或不同的侧面,并且不断变化。
    大多数人还没有体验过内在的能量层面、更高的思想层面和不二之乐的层面。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这些“能量层”反映了你的生活,但你看不到它们。即使是这些隐藏的镜子也比可见的镜子反射更多的东西。它们是看不见的,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还没有被感知完全照亮。就像因陀罗的珍珠网一样,镜子互相反射,影子又互相反射,直到无穷远。某一层面的变化会导致所有层面的同时变化。有些镜子被留在阴影中,直到我们有幸遇到一位高超的导师来帮助我们照亮它们。
    事实上,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现在想象一下打破所有镜子。不会有镜子来反映你的“自我”。你会在哪里?当意识静止时,镜子就不再反射,也就不再有主体或客体。但不要将这种原始状态误认为是虚无或昏迷。 “自我”不是某种东西,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源头不是某物,而是空性或静止本身。一切事物都是从空性中生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本源,是万物的发源地,孕育着一切的可能性。
    三摩地是非个人意识的觉醒,就像你做了一个梦,醒来后发现梦中的一切实际上都在你的心中。当你意识到三摩地时,就像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发生在能量和意识的层次中。就像镜中之镜,梦中之梦。你认为自己是谁的人既是梦想家又是梦想家。让我们在影片中所说的一切都随风而去吧,不要用你的头脑去抓住它。灵魂在做梦,而你就是梦中的人。这个梦想是关于一切都在变化,但你也可以实现恒久。这种认识不能用有限的自我思考来理解。
    当我们从“涅槃无余”回来时,镜子又开始映照。现在你可以认识到,你所生活的世界其实就是你自己,但那不是暂时体现出来的有限的你,而是证悟了你真实本质的你。你是万物的本源。这种更高层次的智慧、缘起、般若或真知是从三摩地中诞生的。根据《约伯记》的说法,智慧来自于空性。这里所说的智慧既是无限微小的,又是包罗万象的,除非通过在镜子宫殿中反映某种形式,否则很难理解。这座镜宫,或者说“觉悟之轮”,就像一个由更高层次的智慧创造的子宫,让萌芽的“神灵”得以成形。
    [音乐] Indiajiva 演唱 《Abwoon d’bashmaya》 镜子或心灵的存在不是问题,相反,人类的错误或偏见是我们认同它。这种对有限自我的迷失或认同是一种幻觉。瑜伽学校教导说,要实现三摩地,一个人必须观察冥想的对象,直到它消失,直到你消失在它里面,或者它消失在你里面。不同文化体系的语言表达虽然不同,但从根本上都指向自我认同和自我思考的终结。佛陀总是以负面的方式教导我们。他教导我们直接观察自我结构的运作。他没有说三摩地是什么,只是说它是痛苦的终结。
    在吠檀多不二论中,有一个术语“neti neti”,意思是“既不这个也不那个”。走在自我觉醒之路上的人,想要发现自己的真实本质或梵心本质,必须首先了解自己不是什么。基督教也有类似的方法,圣特蕾莎描述了一种消极的祈祷方式,安静的祈祷、臣服和联系是接近真理的唯一方法。
    通过这个逐渐剥离的过程,放下一切非永恒的、一切变化的东西,比如思维、自我建构和一切现象,包括“自我”隐藏的层面。潜意识必须变得清晰透明,才能反映那个源头。如果潜意识里还有某种深刻的认识或“自我”仍在运作,那么我们的生活仍然被锁在未知“自我”的隐藏迷宫中。
    当“我”的各个层面都显露出空性时,我们才能从“我”中解脱出来,从一切观念中解脱出来。当你意识到你不知道自己是谁时,你的寻找的转折点就出现了。谁在呼吸?谁在品尝?谁在诵经、敬礼、跳舞、攀爬?谁在体验,谁在观察?当你第一次探索谁在观察时,你只会看到虚幻的“自我”,但如果你坚持下去,它就会让位。直接探索正在经历的人或事。坚定不移、锐利有力、深入探索、全力以赴。 【音乐】“走,走,远远超越,完全超越觉醒之源。”
    没有“自我”可以觉醒。没有“你”可以觉醒。你刚刚从分裂的自我的幻觉中醒来,从有限的“你”的梦想中醒来。谈论它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必须真正终结“自我”,才能直接认识到它是什么。一旦你意识到这一点,就没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你一说话,你就回到了思维的层面。其实我已经说得太多了。我们通常有三种意识状态:清醒、做梦和睡眠。三摩地有时被称为第四种意识状态:基态。
    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觉醒,使人能够与其他意识状态并行地持续保持在当下。在吠檀多哲学中,这被称为“Tuliya”。图里亚的其他名称是“基督意识”、“克里希纳意识”、“佛性”或“霎哈嘉三摩地”。在霎哈嘉三摩地中,自我保留在当下,所有人类潜力都得到充分开发。在不断变化的现象螺旋的中心,沉默的状态保持不变。思想、情感、感觉和能量围绕着它旋转,无论你是活跃的还是冥想的,沉默或自我都保持不变。
    即使我们睡着了,“自我”仍然可以在当下保持清醒;即使意识状态改变,自我的意识也不会来或去。这就是瑜伽睡眠。
    在《雅歌》或《所罗门之歌》的《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全书》中,这样唱道:“虽然我睡着了,但我的心却醒着。”这种永恒客观性的实现反映在基督的话语中。他曾经说过:“在亚伯拉罕到来之前,我就已经存在了。”这种意识之光穿透了无数的面纱和无数的形体。一开始,它就像你内心最深处的一团微弱的火焰。男性能量开始渗透到意识中,向女性能量屈服或开放。它脆弱且容易腐烂,你必须非常小心地保护它,让它保持活力直到成熟。三摩地既是一种永恒的意识状态,也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有机体。当你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三摩地上时,无论是当下,还是永恒,你也会收到更多来自内心和灵魂的指导,而来自有限的“自我”的干扰也会更少。
    这就是如何摆脱低级意识,如何摆脱病态思想。这时,你内在的运作回路已经发生了变化,能量不再在旧有的有限结构内无意识地流动。换句话说,你不再认同你的自我结构和虚幻的外部世界。要证得三摩地,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彻底交出“自我”,彻底交出灵魂深处所有的能量去努力。这是努力与臣服、阴与阳的平衡,是一种毫不费力的努力。
    印度神秘主义者和瑜伽士罗摩克里希纳曾经说过:“不要寻找光,除非你能像头发着火的人试图寻找池塘一样。”你必须用尽你所有的精力去寻找。在超越自我的实践中,需要巨大的勇气、警惕性和毅力,才能让觉醒的萌芽保持活力,而不回到旧的模式。你必须愿意对抗“自我”的再现,对抗思维矩阵的强大碾压,以及无尽的轮回。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动都要用来体悟本源。证得三摩地并不需要努力,但也不需要不努力。放弃努力和不努力,因为这只是头脑中的二元对立。领悟三摩地是如此简单而独特,但我们总是用二元语言来曲解它。只有一种原始意识,始终处于觉醒状态,但却被层层思维所覆盖,就像隐藏在云层后面的太阳一样。当层层思维被剥去时,真实的本质就会显露出来。每剥离一层思维,就会出现不同的三摩地。外在的现象和体验多种多样,有不同的名称,但三摩地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当别人告诉你它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它时,你的心总是错过它。事实上,三摩地并不简单,也不困难。这些都是思维创造出来的。如果不思考,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前,你需要停止思考。它根本不需要生成。也许最准确的三摩地指导就在这句话